2017年5月14日星期日

昨日的「芒角」走到今天的「旺角」


     1819 年,嘉興「新安縣志」記載的芒角村,
即現今的旺角區所在,正確地點為彌敦道與旺角
道的交滙處。當時村旁有頗多耕地,一直伸延至
何文田村,筆架山的水源流至這片背靠小山崗的
土地,而山角上則長滿了芒草「芒角」之名因由
此而起。


      殖民地政府早期的地圖,將「芒角」譯為
Mong Kok 直到二十世紀初城市發展。因「芒」
字草頭從亡意境不佳,居民才逐漸採用「旺角」
來作稱謂。因「旺角」一詞含有盼望成為「興
旺角落」的意象,但是英文名稱則沿用至今。


      早期旺角的發展,主要是彌敦道以西的新填
海區 (新填地街)建築物都是商住兩用的唐樓。
彌敦道以南則是園藝與工業區,而位於西北方的
大角嘴,則為船塢和倉庫地段。


      昔日芒角村旁的耕地較為乾旱,適合種植花
卉和蔬菜。在新界租借給英國以前,已有華界的
花農,每晨擔運鮮花越過界限街的邊境關卡,到
現今的旺角大球場地段進行擺賣,故該處有「花
墟」之稱。


      後來,更有珠江三角洲一帶花農,在此地租
賃土地,就地種植鮮花供應港九市民。1930 年
以後,市區開闢道路(花園街、花墟道、園圃街
、園藝街),所以有關街道的地層店舖,順勢經
營花卉行業,如今仍是名實相符的街道也。


      位於芒角村較南的低窪地帶,則以種植通菜
和西洋菜為主,稍後發展為街道,因利乘便(通
菜街、西洋菜街)命名由此而生、在窩打老道何
文田村地帶,則發醬園業,傳統食品工業的豉油
、醬料和涼果在此地生產發酵和曬乾,後來地價
漸昂,醬園遷走再發展街道(鼓油街)。


     當時旺角開發不久空曠地方尚多,又有天然
水坑可供排放污水,所以有廠房經營紡織及漂染
工業,亞皆老街的中央明渠,曾經肩負污水排放
入海的任務。當日的曬場(染布房街)和工廠所
在地(白布街、黑布街)到港府開展府城市規劃
之後,也相繼他遷或結業了。


      在紡織廠相鄰地段,還有華商投資設立的捲
煙廠,戰後因無法復產而改建成住宅樓宇(煙廠
街)旺角開始城市化後,有婦女為幫補家計,上
門接洗衣物,然後在又一村旁的大水坑洗滌,並
在坑旁山坡(伊利沙伯中學)晾曬,直至政府將
水坑覆蓋,洗衣活動才消失(洗衣街)。


     回顧過去百多年,芒角由一個靠在草叢山旁
的村落,搖身一變成為全九龍人流最旺盛的角落
,「旺」字的確名符其實。

(以上內容摘自「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」)
饒玖才 著




界限街之南

旺角球場與花墟

從此中英兩國,分割了九龍半島。


此文寫於:2017-02-11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