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筷子取食,目的不外其二:一是避免用手
指取食時帶來的髒污,二是不用被熱食所燙傷。
遠古時期有種石煮法,先行把石卵燒熱,再
用竹筷夾起放進以葉子造成的容器,利用石卵的
熱力透過水的傳遞,把容器內預先置好的肉和菜
蔬燙熟。
後來發明了可以傳熱的陶器,從此突破了煮
食的方法。而陶器燒造已有一萬二千年的歷史,
因此以竹箸夾物的技術,也定有相等的年代。
從早期的以手取食,到後來發覺有必要利用
器具以保持手指的乾淨。人們使用竹筷夾持羹湯
中的蔬菜和魚肉,從此可享受熱食的美味。
在熱湯中取食可用筷子或匙匕,古代的匙匕
有多個小孔,作用是濾乾菜肉,令進食時不用多
帶湯汁。【禮記】說:「羹之有菜者用梜。」顧
名思義,梜是木製而可夾物的器具,即今之筷子
。筷子古名為箸,箸從竹,表明材料。
「煮」字的初文是「者」字,從金文大篆字
體可見,其象形表達以鍋煮蔬菜、魚肉諸種食物
之意。從取名可見「箸」是專為菜羹之食而準備
的,而非為吃飯所設。
商代遺址常見各式樣的匙匕,卻甚少發現筷
子。到了漢代還認為筷子主要使用於羹湯,不是
以吃食粟飯。【禮記】說:「飯黍毋以箸」即是
吃飯是用手指,不用筷子。因黍米飯顆細小而不
黏結,筷子夾之不易。
漢代以來,韓國受中國文化影響甚深,現在
他們以筷夾菜,但卻以匙送飯,正是我國較古的
傳統,不以筷子吃飯。後來因為食具改良,把飯
的容器改輕改小,人們可以單手捧飯碗就口進食
,筷子才可以大派用場矣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